刘卫华
质量专家
单位: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
职务:路桥工程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
职称:正高级工程师
地区:四川省成都市
专家证书编号:ZLZJ20253022
行业:市政公用
专业:公路工程、隧道工程
性别:男
一、基本情况
刘卫华,男,湖南洞口人,1979年07月生,博士(后),正高级工程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第十四届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师联合体资深工程会员,成都理工大学客座教授,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技术带头人,国家一级建造师。主要从事隧道、路基工程施工技术、隧道应急救援技术,公园城市建造技术、岩体稳定与环境地质工程研究。现任中国五冶集团路桥工程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集团中层正职),曾任中交西南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市场部副总经理/中交川藏铁路工程指挥部副总工程师,曾长期任国家应急救援中国中铁二局昆明队/中铁二局昆明工程公司总工程师,中铁二局信息中心副主任。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中国博士后基金、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重点科研项目、中国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重大研发项目等省部级课题20余项。获得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工程建设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中冶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二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科技创新三等奖1项,中铁二局科技进步奖6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70余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省级工法6项。发表了包括SCI和EI收录的高水平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7部(含第一完成人2部),参与编写标准规范7部。兼任国务院三峡办移民管理咨询中心专家,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市政工程分会理事会理事,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第十三届理事会理事,四川省公路学会工程施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专家,四川省建筑业协会专家,四川省应急管理专家,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技专家,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岩土工程专业委员会专家,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专家,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质量专家,国家邮电通信人才交流中心建筑工业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委员,昆明市交通运输安全应急专家咨询委员会咨询专家,“优路杯”全国BIM技术大赛专家,全国BIM技术大赛专家委员会委员。
二、工作经历
2008年07月-2008年09月,中铁二局股份公司技术中心,工程师;
2008年09月-2010年09月,中铁二局股份公司技术中心,副总工程师/工程师;
2010年09月-2011年03月,中铁二局股份公司技术中心,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期间,2010年10月-2016年04月,在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2011年03月-2012年04月,中铁二局股份公司技术中心,副总工程师兼隧道与地下工程研究室主任/高级工程师;
2012年05月-2016年12月,国家隧道应急救援中铁二局昆明队/中铁二局昆明工程公司,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2017年01月-2018年09月,国家隧道应急救援中铁二局昆明队/中铁二局昆明工程公司,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2018年10月-2020年06月,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信息中心,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2020年07月-2021年4月,中交西南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市场部,副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交川藏铁路工程指挥部,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2021年5月-至今,中国五冶集团路桥工程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中层正职)/正高级工程师。
三、获荣誉情况
入选人才计划
(1)2024年,入选第十五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2)2018年,入选第十二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科技奖励
(1)2023年,作为主要创新人员参与完成的“世界大运会东安湖体育公园项目”获第二十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排名第五;
(2)2016年,“西部大型工程危岩体灾变过程及防控技术体系研究”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七;
(3)2019年,获第十四届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青年奖(个人奖);
(4)2023年,“面向公园城市的生态公园绿色与智慧建造技术及应用”获工程建设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
(5)2024年,“成都东安湖体育公园项目”获工程建设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
(6)2024年,“成都东安湖体育公园项目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中冶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三;
(7)2024年,“强扰动下隧道围岩灾变机理与减灾关键技术”获中冶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九;
(8)2012年,“风积沙隧道施工力学行为及关键技术”获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六;
(9)2013年,“边坡危岩体失稳模式及滚石运动特征研究”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排名第三;
(10)2024年,获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12)2024年,“生态公园绿色智慧建造技术与工程示范”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三;
(13)2024年,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科技创新三等奖,排名第一;
(14)2023年,“川藏铁路建设期防灾救援综合技术研究”获中铁二局科技进步特等奖;
(15)2017年,“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规程”获中铁二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16)2017年,“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抢险救援指南”获中铁二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17)2012年,“风积沙隧道施工力学行为及关键技术”获中铁二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18)2012年,“客运专线铁路路基技术处理手册”获中铁二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19)2020年,“高温、多雨条件下大型铁路站场快速施工与质量控制技术研究”获中铁二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20)2008年,《高陡边坡危岩体稳定性、运动特性及防治对策研究》获评成都理工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1)2017年,撰写的论文《大口径水平救生钻机在隧道坍方救援中的优化应用》获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全国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科技论文一等奖;
(22)2024年,“大熊猫城市栖息环境营造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获工程建微创新技术大赛一等成果,排名第一。
BIM奖励
(1)2025年,“智造地铁 数联未来——深圳地铁13号线南延工程BIM数智化施工探索”获“石金杯”BIM技术大赛特等奖,排名第一;
(2)2024年,“BIM技术在大熊猫城市栖息地营造中的综合应用”获第八届建设工程BIM大赛一等奖;
(3)2024年,“宝顶山-北山快速通道工程BIM+GIS技术的综合应用”获第四届新基建杯一等奖,排名第一;
(4)2024年,“丝丝花语 悠悠蜀韵 成都环城生态修复综合项目BIM全过程数字建造”获第四届新基建杯一等奖,排名第一;
(5)2024年,“宝顶山-北山快速通道工程BIM+GIS技术的综合应用”获2024年度建设工程BIM应用大赛一等奖,排名第一;
(6)2024年,“基于“BIM+GIS”智慧建造管控系统在大运会东安湖项目中的应用”获第一届智能建造大赛一等奖,排名第一;
(7)2023年,“BIM技术助理顺蓬营公路智慧建造”获第十三届“创新杯”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应用大赛二等奖,排名第一;
社会职务
(1)2007年04月至2010年04月,国务院三峡办移民管理咨询中心专家;
(2)2010年09月至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3)2024年11月至今,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市政工程分会理事会理事;
(4)2024年12月至今,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第十三届理事会理事;
(5)2024年05月至今,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专家;
(6)2020年01月至今,四川省建筑业协会专家;
(7)2023年06月至今,四川省应急管理厅应急管理专家;
(8)2024年09月至今,四川省公路学会工程施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9)2023年04月至今,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技专家;
(10)2022年08月至今,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岩土工程专业工作委员会专家;
(11)2022年09月至今,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专家;
(12)2025年04月至今,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质量专家;
(13)2019年09月至2022年09月,国家邮电通信人才交流中心建筑工业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委员;
(14)2018年09月至2020年09月,昆明市交通运输安全应急专家咨询委员会咨询专家;
(15)2023年06月至今,“优路杯”全国BIM技术大赛专家;
(16)2024年02月至今,全国BIM技术大赛专家委员会委员;
(17)2025年03月至今,成都理工大学客座教授。
荣誉称号
(1)2018年,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专业技术带头人;
(2)2015年,第四届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十大杰出青年”;
(3)2017年,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十二五”先进工作者;
(4)2023年,中冶集团2023年度先进工作者。
四、主持的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雅砻江水电开发联合研究基金重点资助项目(50539050)子课题:危岩体失稳模式及滚石运动特征研究,成果水平:国际先进;
(2)中国博士后基金课题:西部山区高边坡危岩体风雨作用下启动机制及滚石运动特征研究;
(3)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技创新课题:隧道施工安全防控智能监测预警模型及平台系统;
(4)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研发项目:临海富水地层超深地铁车站灾变风险预测及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在研)。
(5)中国中铁重点研发项目:隧道坍方应急救援体系研究,成果水平:国际领先;
(6)中国中铁重点研发项目:铁路隧道施工安全防控智能监测预警模型及平台系统,成果水平:国际先进;
(7)中国中铁重点研发项目:超长深埋隧道施工深部岩体水稳地质条件的演化及突水预测控制研究,成果水平:国际先进;
(8)中国中铁重点研发项目:基于BIM技术与信息化技术在施工管理中的集成应用研究,成果水平:国际先进;
(9)中冶集团非钢领域重点研发项目:城市敏感区域浅覆土污水干管长距离顶管施工技术与应用示范研究(在研);
(10)中国五冶集团重点研发项目:面向公园城市的生态公园绿色与智慧建造技术及应用,成果水平:国际领先;
(11)中国五冶集团重点研发项目:大熊猫城市栖息环境营造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成果水平:国际先进;
(12)中铁二局集团重点研发项目:高温、多雨条件下大型铁路站场快速施工组织与质量控制研究,成果水平:国际先进;
(13)中国五冶集团重点研发项目:成都东安湖体育公园项目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水平:国际领先;
(14)中国五冶集团重点研发项目:生态公园绿色智慧建造与工程示范,成果水平:国际先进;
(15)中铁二局集团重点研发项目:风积沙隧道施工力学行为及关键技术,成果水平:国际先进;
(16)中铁二局集团重点研发项目:西部山区大型工程危岩体灾变过程及防控技术体系研究,成果水平:国际领先;
(17)中铁二局集团重点研发项目:川藏铁路建设期防灾救援综合技术研究,成果水平:国际先进;
(18)中铁二局集团重点研发项目: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施工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技术研究,成果水平:国际先进;
(19)中国五冶集团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小直径竖井掘进机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在研);
(20)中国五冶集团重点研发专项课题:城市景观水域面源污染削减协同水质长效保持机制及应用研究(在研);
(21)中国五冶集团重点研发专项课题:隧道施工有害气体智能监测及预警系统(在研)。
五、专著、学术(学位)论文
1、专著
(1)生态公园智慧建造关键技术及应用,科学出版社,2023,第一完成人;
(2)隧道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范本,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第一完成人;
(3)公园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更新,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3;
(4)高速铁路建造技术•施工卷隧道篇,中国铁道出版社,2013;
(5)客运专线铁路地基处理技术手册,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年;
(6)客运专线铁路路基防排水施工技术手册,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
(7)中国建筑业施工技术发展报告(202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3。
2、科技论文
(1)黏土地层顶管开挖面被动支护压力极限分析上限解,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25年第21卷第S1期,第一作者;
(2)黏土地层顶管开挖面主动支护压力极限分析上限解,人民长江,2025年第56卷第5期,第一作者;
(3)燃气管道泄漏致顶管施工瓦斯扩散机理与通风控制,科学技术与工程,2025年第25卷第22期,第一作者;
(4)Research on the Longitudinal Deformation of Segments Induced by Pipe-Jacking Tunneling over Existing Shield Tunnels,Buildings,2025, 15, 1394,第三作者;
(5)危岩体稳定性快速评价方法研究,路基工程,2020年第4期,第一作者;
(6)危岩稳定性定量评价研究,路基工程,2014年第6期,第一作者;
(7)高陡边坡危岩体发育特征研究,工程地质学报,2011年第19卷,第一作者;
(8)锦屏二级水电站辅助洞西端岩溶发育特征研究,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2009年,第一作者;
(9)溪洛渡电工程坝区高边坡危岩体分类及稳定性评价,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8年第28卷第4期,第一作者;
(10)悬挂式危岩体变形破坏机理及稳定性数值分析,铁道工程学报,2008年12月,第一作者;
(11)危岩体调查及稳定性工程地质分类方法探讨,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第3卷第7期,第一作者;
(12)基于正交试验设计的模块式加筋土挡墙墙面板与筋带之间摩擦性质研究,公路,2007年第3期,第一作者;
(13)模块式加筋土挡墙墙面板与土工格栅之间的摩擦性质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第25卷增1期,第一作者;
(14)考虑损伤演化参数的隧道结构缺陷影响分析,施工技术,2025年3月,通讯作者;
(15)顶管施工防渗漏技术研究——以锦江再生水顶管工程为例,科技和产业,2024年第24卷第10期,第二作者;
(16)排水管道顶管下穿城市动载道路施工技术探讨——以什邡地区为例,科技和产业,2024年第24卷第13期,第二作者;
(17)青藏高原电离层TEC时空特性及其对太阳活动的响应,地理空间信息,2024年第22卷第12期,第二作者;
(18)孤石对大口径水平钻机钻进性能影响研究,铁道工程学报,2021年第38卷第8期,通讯作者;
(19)大口径水平钻机在隧道坍方救援中的优化应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科技论文,2017年11月,通讯作者;
(20)EXPERIMENTAL FIELD STUDY OF THE MOVEMENT CHARATERISTICS OF ROCK BLOCKS FALLING DOWN A SLOPE,Journal of Earth Science,Vol.21, No.3,p.330-339,June 2010,通讯作者;
(21)树木对滚石拦挡效应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第29卷增1期,通讯作者;
(22)平台对滚石停积作用试验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第28卷第3期,通讯作者;
(23)基于正交设计的滚石运动特征现场试验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第28卷第5期,通讯作者;
(24)滚石运动特征试验研究,岩土工程学报,2007年第29卷第9期,通讯作者;
(25)滚石在平台上的运动特征分析,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第23卷第5期,通讯作者;
(26)汉源新集镇滑坡影响因素敏感性的正交试验分析,第九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2012年12月;
(27)三峡地下厂房岩体结构及围岩稳定性控制,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第7卷第3期;
(28)模块式加筋土挡墙墙面板与土工格栅之间的摩擦性质研究,工程勘察,2010年;
(29)溪洛渡水电站某危岩体稳定性及加固措施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第29卷第5期;
(30)雅砻江锦屏一级水电站坝区右岸高位边坡危岩体稳定性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第26卷第1期;
六、规范规程编写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工程用泡沫混凝土》(JC/T 2777-2023);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 10751-2010);
(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
(4)中国铁路总公司企业标准《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规程》(Q/CR 9604-2015);
(5)中国铁路总公司企业标准《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抢险救援指南》(Q/CR 9219-2015);
(6)中国建筑业协会团体标准《城镇道路大坍落度预拌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程》(T/CCIAT 0092-2025)。
七、工法专利
省级工法:
(1)隧道快速救援顶管施工工法(SCGF 162-2014),第一完成人;
(2)浅埋隧道下穿快速路管幕暗挖施工工法(SCGF 203-2022),第一完成人;
(3)异形曲面桥栏杆空间定位及安装施工工法(SCGF 010-2023),第一完成人;
(4)老旧城区排水管道地箭式微型顶管施工工法(SCGF 012-2023),第一完成人;
(5)悬挂式水袋预压施工工法(SCGF 008-2023),第二完成人;
(6)基于数智建造技术的隧道施工工法(SCGF 059-2024),第一完成人
2、发明专利
(1)隧道坍塌救援综合演练模拟系统及使用方法,专利号:ZL201710711431.2;
(2)动物转运笼及转运方法,专利号:ZL202310245585.2;
(3)一种软岩地层暗挖大断面隧道施工方法,专利号:ZL201610035494.0;
(4)一种富水地层暗挖隧道咬合管幕及其施工方法,专利号:ZL201610035447.1;
(5)一种地下连续墙与水下混凝土企口连接机构及施工方法,专利号:ZL201610035494.6;
(6)一种抗拔桩与水下混凝土企口连接机构及其施工方法,专利号:ZL201610035450.3;
(7)倾角传感器隧道变形监测系统及方法,专利号:ZL202210740146.4;
(8)一种隧道初期支护快速建模方法,专利号:ZL201910436978.5;
(9)一种强透水地层深基坑封底止水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专利号:ZL201510476511.5;
(10)高承压水厚砂卵石地层深基坑注浆封底结构及其施工工艺,专利号:ZL201410711554.2。
3、实用新型专利
(1)隧道二次衬砌宽度可调节式混凝土端模,专利号:ZL201720573804.X;
(2)动物兽舍多用门,专利号:ZL202320491561.0;
(3)用于顶管管道照明支架,专利号:ZL202321619924.0;
(4)一种折叠式脚手架跳板,专利号:ZL202321173318.0;
(5)调节式动物饮水装置,专利号:ZL202320493981.2;
(6)动物转运笼,专利号:ZL202320491029.9;
(7)一种可移动式施工设备防护箱体,专利号:ZL202320878176.1。
(8)一种暗挖大断面隧道施工支护体系,专利号:ZL201620051722.4;
(9)便于开合的兽舍转移小门,专利号:ZL202320490563.8;
(10)一种洞桩法暗挖隧道止水帷幕,专利号:ZL201620051702.7;
(11)一种富水地层暗挖隧道咬合管幕,专利号:ZL201620051670.0;
(12)隧道二衬台车的分浆装置,专利号:ZL202221640596.8;
(13)一种抗拔桩与水下混凝土企口连接机构,专利号:ZL201620051711.6;
(14)一种地下连续墙与水下混凝土企口连接机构,专利号:ZL201620051715.4;
(15)一种强透水地层深基坑封底止水结构,专利号:ZL201520585553.8。
4、外观专利
(1)预制沉井下沉控制装置,专利号:ZL202530002180.6;
(2)预制沉井止沉保险装置,专利号:ZL202530002181.0